一文看懂BTC Layer2 六年演化历程

作者:Peter

提到Layer2,大家立马想到以太坊Layer2,大概率是因为以太坊Layer2近两年发展迅猛,让大家误以为Layer2是源于以太坊,以为Layer2仅仅是以太坊的扩容方案。但实际上,Layer2的扩容方案最早起源于比特币,甚至是直接起源于中本聪。而历年来,都一直有团队在探索比特币Layer2的解决方案,而本文将围绕一个持续6年专注于BTC Layer2的创业团队来看比特币Layer2的演化路径。

Layer 2的本质是指在主链之外(比如以太坊主链或者比特币主链)建立第二层交易网络,目的就是将Layer 1的大部分交易打包到二层网络以减轻主网的压力。

比特币0.1版本中包含了一段原始版本的代码,这段代码支持用户在交易被矿工打包确认之前更新交易。如果一个用户的余额增加,另一个用户的余额就会相应减少,一旦用户完成了交易,他们就可以只向主链网络传输一个交易结果然后关闭他们的支付通道。

这里的“在交易被矿工打包前更新交易”就无法在比特币主链而只能在主链之外的第二层网络也就是Layer2上完成,然后“把交易结果传输到主链网络”这个动作,就是把在Layer2的最终交易数据打包到比特币Layer1上。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比特币Layer1和Layer2的交互过程。

这段保存在比特币0.1版本的原始版本代码出自中本聪之手,后来比特币生态的创业者们继承了中本聪的意志,开始了比特币Layer2的探索之路。

我们熟知的闪电网络就是最知名的一个比特币Layer2之一,但是,闪电网络只专注于比特币的支付场景,只解决比特币在Layer2可以实现更快速更便宜的交易体验,无疑,闪电网络在实现比特币的“全球支付”这个方向是成功的。但是,既然中本聪认为“在交易被矿工打包前可以更新交易”,那么这里的“交易”除了是支付场景外,有没有可能写入更复杂的东西呢?比如一个相对复杂的智能合约?

几乎在闪电网络探索和落地的同时,另一支团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探索比特币Layer2。

2018年3月,闪电网络开始测试落地,几乎同时,主打比特币Layer2的ChainX网络正式上线(那个时候还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比特币Layer2,按照当时人们的认知,更多会被定义为比特币跨链网络或者比特币侧链网络),最终有10万+比特币跨入到ChainX网络。但是,由于当时整个行业发展和时代认知的限制,ChainX网络当时面临4大难题:

1、当时,比特币从主链跨到ChainX网络是使用比特币轻节点,这一步可以实现去中心化,但是,从ChainX跨回比特币主链,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用有限地址的多重签名地址来实现,但是,依然是相对中心化的解决方案。这无疑会降低用户规模。

2、当时的ChainX并没有引入VM,没有兼容智能合约,因此,无法围绕比特币构建更多去中心化应用场景。

3、因为,没有引入智能合约,更谈不上像现在的以太坊Layer2一样,能以ETH作为Gas,因此,ChainX没有引入BTC作为Gas,没有为比特币生态创造直接价值,因此,无法凝聚比特币社区的共识和支持。

4、虽然有10万+BTC跨过来,但是,然后呢?这些比特币能在Layer2上做什么呢?

当时的人无法给出答案,基于比特币真的能发行资产吗?这个会有人玩吗?

但是,行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整个Crypto行业后来的发展,为不断探索的ChainX团队一点点指明方向,并在6年时间内最终演化出了真正的去中心化的以BTC为GAS且兼容EVM的BTC Layer2——BEVM。

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段历史。

2021年,比特币迎来Taproot重大升级,本次升级引入了Schnorr Signature+ MAST合约,该组合可以实现1000重门限签名,意味着可以1000+地址来组成去中心化多签,可以做真正的去中心化,而且不影响速度和效率。这个升级直接打开了比特币去中心化多签的大门,让比特币可以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跨链。BEVM团队(原ChainX团队,下文将统一使用BEVM团队)在该基础上更进一步,结合之前运行ChainX网络的经验,让比特币轻节点直接成为去中心化多签网络的签名节点,同时,担任BTC Layer2网络的运行节点,这样就直接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比特币Layer2,打开了用户放心使用比特币去中心化跨链的大门。

解决了比特币在Layer1和Layer2完全去中心化流通的问题后,还面临问题,比如,比特币跨过来之后,能否构建更复杂的应用呢?不然,跨过来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2018年当年那个时代,如果你说在比特币Layer2上构建DeFi、构建GameFi等去中心化应用,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就连以智能合约著称的以太坊,在那个年代,也只能用来发发币,真正的DeFi等去中心化应用爆发,要到2020年DeFi Summer以及后来2021年的GameFi及NFT。

因此,在2020年以后,随着以太坊EVM被验证,让大家看到基于EVM真能做更复杂的去中心化应用,那么,BEVM团队就开始意识到,应该在BTC的Layer2上直接兼容EVM,这样就可以直接吸引哪些已经被EVM教育过的开发者直接到BTC Layer2上部署应用,普及成本低、迁移成本低,直接为Layer2上的BTC找到最大的应用场景。

这就是行业发展带给持续创业者的启迪和思考。

不仅如此,2021年后,2022-2023年,以太坊Layer2的爆发,更让BEVM团队看明白一个事实,如果想团结BTC生态社区,想真正赋能比特币生态,获得比特币社区的支持,BTC Layer2的必须以BTC为GAS,任何上层应用都必须使用BTC为GAS,BTC主链是Layer1做账本,Layer2做应用,以BTC为Gas,数据打包到Layer1,向比特币矿工交税,向比特币网络赋能,这才是BTC Layer2能成功的群众基础,这也是以太坊众多Layer2能跑出来的群众基础。

因此,BEVM团队重新完整构架出一个以BTC为原生GAS且兼容EVM的去中心化BTC Layer2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东风来。

为何要等风来,因为,无论BEVM技术架构多么完美,网络多么去中心化,体验如何丝滑,用户的关注点没在这,热点没在这,甚至很多人认为,基于BTC发币?没必要吧?发币的事交给以太坊就行了,在比特币生态构建去中心化应用?以太坊不做的就挺好吗?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核心是看民心所向,看大部分用户的选择。

往往,风起于青萍之末,BTC生态的东风就起源于ordinals等BTC发币协议。

在BRC20爆火之前,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原来基于比特币还可以发币,原来基于比特币发币还真有人炒,而且还炒的这么高,很离谱,很不能理解,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人们的固有知识往往会形成知识诅咒,让人们陷入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知识诅咒往往是“一代新人能超越旧人”的原因所在,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核心,如果每一波热点和每一波趋势都是同一批人认同和支持的,那么,就不会有新人出现,新人就永远没有机会,这世界还能进步吗?那世界该是多么令人绝望呢?当下,比特币这种新物种的出现,不正是依然被老一派力量所抵挡和否定吗?但是,这才是我们这代人的机会啊?

扯的有点远来,我们回来,总之,比特币发币协议火了,ordi、sats等基于比特币发币协议发行的代币彻底吸引了行业的目光,大把大把的投资者、KOL、项目方、开发者、投资机构、交易所等开始纷纷涌入,这就是趋势!

热点和热钱驱动行业发展。

因此,比特币生态迎来了第一轮东风,但是,BTC Layer2的爆发还需要一个契机,需要让市场看到,比特币生态要崛起,仅仅有比特币发币协议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波比特币生态代币火热过后,人们会思考,除了发币之外,比特币生态是不是还需要更复杂和更可持续的应用场景,我们需要基础设施来为比特币生态代币提供各类可持续的赋能。而这一切,仅靠比特币发币协议是不够的,在比特币Layer1上也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得来比特币Layer2来玩,这就是比特币layer2的超级机遇。这也是BEVM要等的东风。

我们看,以太坊生态的崛起也遵循这样的规律:

2017年-2020年,基于以太坊发币成为热点,大家就是各种发币、炒币,很火,引领一波牛市。但是,最终,缺乏真正的应用场景。

2020年-2021年,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是发币无法持续,必须得有应用场景,因此,DeFi来了、GameFi来了,NFTFi来了,SocialFi来了,又引领一波牛市。

但是,以太坊主链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的应用,因此。

2022年-2023年,以太坊Layer2爆发。

而以太坊用近6年走完的路,比特币将用这一轮牛市周期就可以全部走完,时间大概率是在2024年-2025年底。

但是,聪明的投资者和开发者早已经提前布局,就如以太坊大部分知名的Layer2项目,早在2018年-2021年就完成了投资布局。

比特币生态只会更快。而作为在比特币生态及Layer2领域持续深耕的BEVM团队,无疑见证了整个比特Layer2的演化历史,也掌握这其中最核心最精妙的奥义。

以上,就是我们围绕BEVM团队这六年来在比特币生态持续探索过程而梳理出的比特币Layer2演化历程。

以史为鉴,与君共勉。

如有疑问联系邮箱:
*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是转载分享,不代表赞同其中观点。请自行判断风险,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