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产品三部曲(三):如何导入用户

来源:AA 中文生态

微信是中国最大的社交软件,虽然我们口中说着不好用,但我们仍然会用它。它只有着最常用工具通讯,最稳定而且最能打的社交网络,最重要的有着中国最全最大的关系链。它的用户数量最多,你在国内无论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去触及。所有产品缺的是都是用户,你新做产品做私域,最先的就是拉微信群,你的用户如果想要更多时间沟通,也同样会引入微信。

这在 Web3 同理,你无论做哪种应用,产品做好第一个问题就是用户从哪里来。

用户在哪里

新应用最容易的是宣传老用户,早早注册好钱包,有收益直接冲进来。但如果只有同一批用户,没有正外部性的收入和新人进来,行业只能陷入内卷循环。

新用户第一个难关就是创建钱包,以往等弄好浏览器 EOA 钱包,写下私钥和转入钱包,光搞懂这些概念就能花大半天时间。除非是名人效应,周杰伦 NFT 等信念加持,可能大部分就已经放弃了。AA 钱包账户提供了便利性,让 Web2 用户或者新用户能无感进入 Web3,Email 从邮箱注册登录,Oauth 从社交软件导入复用账户,Passkey 指纹生物信息来保管资产,这些都能在 AA 钱包编程解决。

但还是一个问题,新用户为什么要用 Web3 产品,没有强需求或者实用性,Web3 能为何种用户提供何种价值。

我这里尝试把所有用户进行分类,获取难度递增:

1. 钱包用户,很愿意学习和不断尝新项目的用户

2. 了解概念,愿意尝试却有难度望而却步的用户,有些交易所用户

3. 摇摆观念,概念不太了解但偏实用主义的用户,普通人占大部分

4. 知道大概,但歪曲了概念认为纯粹炒作的用户

由于现有钱包入口仍处在很早阶段,所以拥有 EOA 的人仍然属于少部分人,有些占据了时代的红利。AA 钱包可触及第二部分的人群,降低用户进入门槛,始终还是有限。第三部分普通人占大部分,现实中大部分用户都不是只想金融收益的,只能通过产品自身实力解决。第四部分有些是既有利益者,教育成本太高或因为机制漏洞,其实是最难获取的。

其实现有 Web2 产品和 Web3 产品无论是体验和思维都是有一定隔阂的,Web2 已经发展到精细化阶段了,Web3 仍处于蛮荒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到,Web2 已经发展到瓶颈阶段,用户数已经难以增长,基本没有新平台了,用户注意力和在线时长互相争抢,内容制作只能更加精细。Web2 做增长已经很乏力,现在进入互联网并不是很好的时期。

Web3 衍生出新的价值,密码学研究,区块链基础设施和智能合约带来更多组合性创新,带来价值互联网的新形态。几年螺旋发展,区块链的经济模型不只有旁氏或者炒作,需要更多应用形态,比如 Gamefi 不应该是 fi,而是更好玩的游戏和无缝嵌入的经济模型,Socialfi 也不应该是 fi,而是更公共的社交软件链上协议,Token 的价值和需求不应该只是交易所的玩具,而融入到大部分应用当中。这需要更多专业的人和优秀应用解决。

但这跟 AA 什么关系呢?AA 技术从来都不是用户大规模进入的决定性因素,AA 钱包的属性是很少人用的,但关键的时候提供附加价值。根本的核心在于应用自身开发和产品能力,AA 只不过带来更无感的工具入口,更好的应用体验。AA 在应用产品的价值体现是在附加价值上,我们在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网络,你的行为能自由组合并转变成资产,而不是中心化平台去保管数据,你的资产会永久以密码学的形式保存在链上。

Web3 能比 Web2 更好是在除了现有的互联网产品,通过链上合约可编程可组合有更多想象空间,开拓了网络新的疆域,这能满足更多样化需求。

所以做 AA 钱包更追求无感,更追求实用,以后有更好的 UX 和新应用形态出现。用户通过应用无感进来,获得价值,应用更容易接入,专注在玩法和体验创新。

AA 能让 Web3 触及更多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 ETH 的发展方向,这种技术成熟后,基本能嵌入所有 EVM 的应用当中。

以前出现的技术,在没有 L2 之前,一个 NFT 热门应用就可以把公链堵塞。最早 ETH 只能承载 ERC20,Defi 的迅猛发展催生了 L2,L2 出现 TPS 更高后,我们才会想做更多非金融应用,如社交,全链游戏。区块链,智能合约,Token,NFT,Swap,L2,Crosschain,AA,Zk,这些都是为 Web3 走向大众而铺路

在应用爆发前,就必须得打好地基,AA 基础设施是大家首先想到的方向。。

AA 基础设施

ETH Denver 之后,AA 基础设施的井喷式发展。我在这不打算详述,感兴趣可以翻看我的另一篇技术文章:

这跟我推测的时间差不多,大家看到 AA 的复杂性,都会想到 AA 基础设施,上半年是基础设施的爆发期,下半年是应用的爆发期。事实前两个月也有大量爆发,带来几十万新用户,体量上依然很少。原因在于 AA 应用的空投效应,通过撒币来获取用户的模式仍然是老用户和旧叙事,补贴撤销活跃度就下降,熊市里事倍功半。(类似当年滴滴补贴打法,快速铺市场拉数据,最终得看持续度和留存率)

AA 基础设施是可以和 AA 生态应用强绑定,用户足够大作为 AA 生态的应用市场或操作系统,这样能与生态强相关和组合性,中间的服务 bundler,paymaster 也能源源不断产生佣金收入。AA 基础设施为了推自己生态,也花费大量经费在于合作和 BD,AA 生态仍面临标准不稳定和账户割裂的问题,目前仍然完善机制,账户生态间无法兼容互通。

我觉得目前 AA 基础设施仍没有护城河的,就好像我说的只有用户才是 Web3 产品的唯一护城河。优秀的应用带来足够多的新用户,只要基础设施优质用户足够多,就可以直接迁移到生态的其他应用,就形成不断正向循环的飞轮,能事实成为生态的标准。应用使用基础设施能增加开发效率,AA 生态割裂也会跟账户体系绑定付出额外成本,优秀的团队为了足够的定制化可能会从头搭起。基础设施需要爆款应用,除了自身 BD 优秀团队的能力,不亲自下场实践也难出精良作品,这是目前现状。

AA 基础设施需要扩展更多接触面,更多的验证机制带来更多的场景,或者模块化等弹性扩展机制,支持更多移动端,ARVR 等设备,机制在不断完善下可能会单点爆发,量变产生质变。普通用户保证钱包安全性前提下,邮箱,Oauth,Passkey 等会降低用户进入的教育成本和更优质用户体验(Auth 有很多实现,zk 可有效做到去中心化证明,社交恢复是大叙事,只有 AA 账户大规模使用),并无感拥有个人主权钱包。

基础设施一般是大机构联合,深耕 AA 接入和 BD 推广。或者依靠平台优势,Safe,Visa 也在研究 AA,交易所开始推出 AA 钱包产品争抢用户。也有新团队推出模块化,Passkey,Intent 等新标准实现。但如何获取用户,引入更多新用户,打造生态护城河,仍然是所有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AA 如何导入用户

AA 基础设施的普适性也许是大机构的机会,但普通人在 AA 应用上可以做更多。

Web2 发展已经到达一定瓶颈,已经成为了数据的游戏,产品触达,促活,留存,转化等已经被很多大厂玩透,基本无缝可钻。几十年前的平台热已经饱和,用户体量已经难以新增,做内容只为了平台打工,做产品也只为精细化微创新,最终被大厂收购。

Web3 极大开拓了现有产品的边界,在 crypto 保证了账户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去中心化个体价值未被发现的时候,用代码对分配规则的重新定义,仍然可见有很多新叙事,所以 Web3 是仍是蓝海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应用最好是直接创造,做没有人做过或者还没验证需求完整的新应用。AA 应用也是最适合 Web2 的产品技术进来,更完善的 Web3 基础设施能极大的扩展 Web3 的应用领域,出现更多新想法和新应用。

虽然很多 AA 的新特性都能做成项目,但 AA 的形式不应该只有钱包(那就和 metamask 直接硬钢),而是作为用户入口中间层,跟很多应用无感结合。Web3 还很早期,只做还没有人做或者还没做好的产品。

AA 最大的特点是 Onboarding,首先是好的应用能够不断引入新用户,用刚需的工具。而每种产品的开发效率,实现效果和天花板都不同。

这里选出我认为最好发挥出 AA 优势的产品,分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个人观点,未经验证,自圆自说,欢迎被锤)

线上Onboarding:

AA 钱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如何 Onboarding 新用户。除了新应用有新玩法吸引,找到实在需求,导入新用户会效果会不一样。

这可以从互联网历史找到一些启示,淘宝支付宝金融支付是是工具类物质需求,微信朋友圈社交关系链是精神需求,物质满足后会更倾向于精神粘性。所以微信大量用户时长切社交支付很容易,而支付宝用完即走很难打入社交圈子。

最好的方式是从已有的用户基数找,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为核心资产,竞争产品可能会直接封禁,做其附加属性,其实是很好新产品切入的方式。(比如很多教学类,光做产品和内容已经很难,还不如直接从大平台导流量)Web3 应用是一种新形态,用户规模较小,切中大部分用户刚需可以有很多形态,仍需避免合规风险。社交应用会给了启示,通过创新玩法占领市场就会具有优势,最近 Friends Tech 带来新一波流量,特别对金融组合应用也是方向。Web3 信任基础本身具有金融价值属性,产品和代码是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条件,共识的根本仍然是流量,实现去中心资源有限,人群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无限扩散,大 V 或者社群很容易就会引领价值流向。

哪里种子用户基数最多,流量体量最多。有圈内圈外用户,特别对 Crypto 比较友好的应用,在哪个平台导入用户会为最优路径?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就是 Twitter,Twitter 有大量 Web3 大 V 作为种子用户,传统圈也有大量名人在线。而且 Twitter 更加开放,平台需要内容,带来 Web3 内容形式更容易吸引新流量,是双赢选择。(没有说 TON 不好,只是觉得 Twitter 上仍是价值洼地)

X-Wallet

技术可行性:AA 钱包更注重体验接近 Web2,通过 OAuth 特定标志很容易计算出对应合约钱包,接收资产,每个账户能登录 Twitter,就可以恢复合约钱包所有权,只要通过账户安全性校验就可以完全实现。在产品初始阶段只要实现第一性原理就可以,就是打造刚需产品成型能用。

产品形式:也会大大影响获客效率,目前已经有实现的项目,比如 PatchWallet,但获客效率仍然不高。这也得靠运营和产品形态,移动端用户的使用率更高,再者插件钱包用户教育成本,需要的是产品持续运营。产品可持续性是最重要因素,好的经济模型和不断开发迭代。(信任共识是很难建立)快速验证产品,触达和促活只是现在大部分产品第一步,然后是持续不断带来新用户和留存活跃度,产生正外部性或现金流,才可不断更新迭代和持续运营(Uniswap,MakerDAO,Aave 平台)

获客路径:从朋友的 RWA-Wallet 处获得启发,流量曝光也是很重要的。但价值刚需才是促成用户操作的第一步,用户需要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就好像微信的红包营销,通过去中心自发形成的打赏引爆,但大 V 的宣传和流量能把产品推向更高。通过不断引流和曝光,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做黑客增长。用户可以在无感情况下收款,类似 Friends Tech 那样个人影响力变现,在拥有价值再去激活个人账户,并使用链上账户操作其他应用。

产品后续:为了用户的留存,除了持续曝光和运营,新的玩法更加重要(此处可延伸更多方法)。为了持续不断产生新内容,开放平台会更重要,AA 便拥有这种能力,设置机制更加开放和激励生态。另外无限延伸,比如跨平台和跨应用,账户更新和模块热插拔。真正做到一个 AA 账户,链上资源一键迁移使用。

Web3 产品不应该是走捷径,AA 是目前比较确定方向,顺势不断持续去 BUIDL 就能跑出结果。Onboarding更多新用户是目前现阶段AA接入的优势和目标,而更大的目标,是带来 Web3 更多的产品形态和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UX。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最近在招募开发者共建~

线下Onboarding:

除了能从线上平台 Onboarding 新用户之外,AA 还带来了另一种从线下 Onboarding 用户的思路。

传统的企业最难解决是渠道问题,区块链用作 NFT 会员和权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已经有很多品牌提供 NFT 会员或者纪念品,这就很好融合了现在泛化的 RWA 的营销方案。

我们假定人性是懒惰的,没有新激励机制宁愿保持原样。但是独特个性和附加价值能促进精神层面的满足,所以盲盒经济会爆火,而 otherside 的 koda 更具爆火和期待。

AA 账户带来了新的无感进入 Web3 体验,可以无私钥免 Gas 的交易,我们可以触达更多普通用户,让普通用户拥有更顺滑,更具链上组合性的 AA 钱包应用体验,但首先解决的是谁来付 Gas 费的行为

在传统商业里,我们宁愿承担品牌溢价,这部分溢价产生价值,在 Paymaster 设定分配机制,就可以很好填补普通用户链上交易费用。

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附加值其实是很难衡定的,而 AA 钱包可以提供了产品以外的新的激励方式,拥有更多流动性和更具想象力。所以传统商家会想尽一切新叙事占领流量洼地,Web3 的 AA 营销更具大众化,能够拥有新的 Aha 时刻。

AA-Marketing

这里举更多在传统商业里使用 AA 的方案,AA 账户可编程和可组合性,资产安全和多样性是其优势。

  • 对品牌商家的会员,提供 AA 钱包并存入会员优惠券,拥有特定优惠安全支付。

  • 对特定会议或场所,提供 AA 钱包带入 NFTPass 标记,可审查权限和使用付费。

  • 对个人和平台粉丝,提供推荐分享的回溯和奖励,钱包可保存操作记录和资料 DID。...

我始终觉得线下是成为强有力连接的节点,很多交互不止线上完成的。只有真正 Web3 与线下和更多行业结合,Web3 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主流。

我们如果大规模使用 Web3 AA 产品,Web3 不止是技术开发束之高阁的玩具,代码就是规则。也更需要传统市场营销,品牌设计,公关推广等更多方面的人加入,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抛转引玉,仅供参考,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思考和落地~

结语

这篇文章离上一篇场景至少拖了 6 个月,直接招募项目成员害怕思考不够全。最近时间,人员比较合适,才准备开始做应用。从去年做 Accountjs 基础设施以来,应用想法一开始就有。AA 每一个应用都能做成大项目,引进 Web3 用户群体至少是现在EOA账户的几倍。

但目前仍没有足够多的应用跑出来,也许跟市场环境也相关。但无论怎么样,熊市仍是深耕技术的好时候。

如有疑问联系邮箱:
*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是转载分享,不代表赞同其中观点。请自行判断风险,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